拜訪新的城市或地區,我總是喜歡透過與老城區的邂逅,
來感受生活型態文化或是一窺城市舊有氛圍,
這次選擇了[南寮古厝]、[二崁聚落]及[中央老街],
三處皆位於澎湖本島上的傳統聚落,
除了原生型態就因為文化及地理位置而有所差異,
後期又因為保存程度及開放觀光等因素而順應變化。
在南寮村的大小建築物依舊被大量使用,
甚至連看板上的豆花模型都可以用咾咕石(覺得可愛),
這次澎湖幾天的行程好像跟天人菊(澎湖縣花)沒那麼有緣,
不過在南寮這邊剛好在民宅外有整排依舊盛開的天人菊,
在花瓣由粉轉黃的部份極具特色(手指愛心)。
從規模可感受到當年應該是派頭挺大的地方顯要,
不過除了木平台與前方主屋之外,
後方的聚落群仍是傾頹狀態有點可惜,
如果整體修復完成應該會氣勢非常磅礡,
但這種事急不來,還是得照原樣復原,
總不能花了錢結果變成台灣民俗村吧.....(怕.jpg)
沿著古宅旁的巷子一路往宅落後方走,
就可以抵達這處以浮球為主體的裝置藝術,
除了咾咕石之外,在澎湖最常看見的應該就是浮球了吧,
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再透過簡單的轉化,
以我個人而言真的蠻推這個裝置,手法有機又能達成觀光目的,
比起聚落裡那些牆面彩繪實在要來的更有意思。
台灣各地有很多的老聚落,
總是因為人口外移而使村落發展緩慢,
進而有了機會將歷久彌新的樣子保存下來,南寮村亦是如此,
這天拜訪的時候的確有點人煙罕至(畢竟是旅遊淡季),
村里的貓跟三兩聚會的長輩們,真是好不悠閒,
不過在村里也看到一些正在大興土木的工地,
希望能與傳統聚落共榮共存,不要破壞了難得的歷史傳承。
[二崁聚落]是這次三處老聚落裡面,
整體聚落樣式較為統一的一處,
整個[二崁聚落]透過保存與修復之後,
可以看到以往的年代裡流行的建築裝飾樣式,
傳統燒製磚瓦色彩在建築立面表情上真的很加分,
色度不一的磚紅與水泥及咾咕石的搭配,
的確重新揉合出屬於澎湖的傳統建築樣式。
因為[二崁聚落]與觀光的結合較為徹底,
也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能深入這些傳統建築內部一探究竟,
花磚的配色上似乎也帶有一點東南亞峇峇娘惹文化的元素,
而牆上的花窗雕刻也美的讓人屏息,
這真的是自生活文化傳承才有的美感與技藝,
什麼文化村的要做到這麼精細到位真的很難(而且味道也不對)。
完全的把咕咾石運用進行到底,
室內外的牆面上都可以看見此建材的運用,
而且近看都可以看見原珊瑚礁的孔洞,
巧奪天工的孔洞也是人工沒辦法達成的精彩,
不過有密集恐懼症的朋友們先退三步。
畢竟古早味永遠不會背叛你,
[二馬豆花]的豆花本體帶有濃厚的豆香味,
所附的小茶壺是可以自己斟酌添加的糖水,
糖水色偏深不過甜度適中,
不會過度覆蓋豆花與佐料的香氣。
幾種傳統配料味道都挺好的,
一般豆花店通常是使用熬煮軟花生搭配豆花,
而[二馬豆花]則是使用花生碎末做為配料,
不僅於口感,他帶來更多的是花生香氣,
讓這碗豆花口感跟香氣都讓人印象深刻。
最後一站則是位於馬公市區的[中央老街],
與其說他與觀光結合,
不如說他透過商業模式活化了整個街區,
相較於街區原有的特色文化,
[中央老街]更吸引人的應該是琳瑯滿目的伴手禮店面吧!
這也是我們把他安排在最後一個行程的原因(笑),
而位於老街旁的[澎湖天后宮],
除了建造年代為全台年代最早的天后宮,
也因為在建築外觀上加入了潮州文化,
而讓他與一般台灣常見的天后宮有所不同,
而他也別於一般寺廟的嘈雜熱鬧,
好像更多了點因歷史悠久而帶有沉靜的氣質,
不過其實這裡還是香火鼎盛的,只是我避開人群取景。
三處老聚落帶有的歷史地位與樣貌語彙都不同,
整理照片的時候就覺得應該可以合成一集,
這次也因為僅安排了澎湖本島的行程,
就沒有辦法把望安花宅一次收集起來,
帶有遺憾就可以是下次旅行的動力,
不過這趟澎湖的系列文章還很有得聊,敬請期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